时代先锋〡戴伟民:勇当先锋作表率,忠诚履职铸辉煌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1499天前 | 1031 次浏览 | 分享到: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1993年9月,戴伟民满怀对法律的热爱和崇敬进入了溧阳法院,从派出法庭到执行庭、民事审判第二庭再到速裁审判庭,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在这条布满荆棘与风雨、收获阳光与彩虹的法律职业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与冬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法徽下的铮铮誓言。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1993年9月,戴伟民满怀对法律的热爱和崇敬进入了溧阳法院,从派出法庭到执行庭、民事审判第二庭再到速裁审判庭,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在这条布满荆棘与风雨、收获阳光与彩虹的法律职业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近三十个春秋与冬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法徽下的铮铮誓言。


信仰和努力的背后,他也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他先后被省高院授予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被省高院评为执行工作先进个人、涉诉矛盾化解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法官、调解能手,被常州中院授予三等功三次、被常州中院评为文明法官、先进个人、人民满意法官、优秀法官,还被评为溧阳市优秀政法干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等等,不胜枚举,他的事迹被评为第二届溧阳市政法系统“十件最感人的事”,2020年他更是成为溧阳撤县设市30周年30位“时代先锋”之一,但对于这些荣誉他表现的很淡然,因为他认为“成为法官,是我此生最高荣誉!”








默默耕耘是他,成为行走乡间的为民法官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南渡法庭任职期间的他始终坚守办案一线,沐晨曦而出,行千村,走万户,用脚步丈量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情谊,以润物无声的真情赢得赞誉。


审判庭上,槌音响起,他将乡风民俗、社情民意的温暖柔性融入法律条文的刚性之中,以平和的形象、诚恳的语言营造良好的庭审氛围,使当事人既感受法庭的威严,又触动于法庭的温情;田间地头里,考虑到很多农民当事人白天忙于耕作、收成的情况,他常常带领书记员挽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过沟壑,现场实地勘察、走访、亲自送达法律文书、了解案件信息,同时和他们拉家常,了解农民家庭情况、收入情况等,把握当事人的需求,使审判能够“接地气”、“通下情”,让当事人闻到“泥土味”、感受到法官的“人情味”;与此同时对于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建筑电梯安装的从业人员以及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这些从事又脏又累风险又大的劳动者提起的维权诉讼,他总是在细微之处彰显人文关怀,尽可能给予他们更多方便,节约他们时间。几十载如一日,他始终以亲民的形象对待群众,打破了法院在老百姓心中“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消解了百姓们对法官“高高在上”的认知误解,因此他常常被群众称为“行走在乡间的法官”,江苏法制报更以“和煦如春风、暖人心田间”为题对他以平实处见深刻的办案风格作了专题报道。

把脉问诊是他,扮演巧法解纷的调解好手

法律是公正的艺术,亦是沟通的艺术。面对案件中复杂对立的矛盾、家长里短的琐碎,他始终坚持将调解优先贯穿于审判工作始终,独创的“望、闻、问、切”四步调解法,促使大部分案件都能以调解或撤诉结案,达到平息纠纷的效果,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具体而言,“望”即细心观察当事人的着装、仪表、仪态等,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他观察到当事人的着装比较破旧、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立马就判断他并不是故意不归还原告的欠款和利息,而是家庭经济困难、入不敷出,遂与原告积极沟通,减少部分利息,并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保障双方利益;“闻”即耐心倾听当事人对纠纷产生经过的陈述及其意见,分析案情及当事人心理状态;“问”即要像渔夫撒网捕鱼一样,既要放得开、又要收的拢,着重就案件争议焦点进行询问,引导当事人做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沟通。“切”即要求对各类疑难案件的矛盾本质“吃得透、定得准”,把握好调解时机,找准调解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消除当事人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态,让当事人心悦诚服进行调解。以此通过这四步调解法把脉问诊、剔除病灶、缝合伤口,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尽量弥合各方当事人的情绪对立、利益对立、意见对立,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破僵局为活棋,帮助当事人脱离困境,枯木逢春。

笔耕立言是他,演绎理性客观的学者风范

坐堂能办案,伏案能撰文。除了平日的案件审理,他一有时间就会捧着各类书籍细细精读,将所思所想以及审理心得落实笔头,他所撰写的法律文书曾被评为十佳裁判文书第一名,撰写的诗歌《假如我将卸下法袍》、《当法官真好》在常州中院的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议论文《珍惜法官的荣誉》获三等奖,撰写的《论和谐执行》、《天平,在我心中升起》均被省级以上刊物录用。同时,他也注重法律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善于把收集的生活哲理、俗话、谚语、寓言、典故等,提炼、嫁接到案件审理中。在处理一起林某某诉儿子吴某某赡养纠纷案件时,面对林某某对儿子的含泪控诉,他用“子欲养而亲不待”来渲染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不易、年老后无人贴心赡养的凄凉场景,用“兄友弟,弟恭兄;兄弟和,敬父母”这三字经来抚慰因“利”字而相互指责的五位子女,让他们站在各自的角度考虑对方难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起协商确定赡养方案,让百岁老人享天伦之乐,绽如花笑颜。


严谨细致是他,争做不负韶华的时代先锋

法官审的不仅是案子,也是别人的人生。正因为如此,他对待每一件案件都仔细认真,慎之又慎,所承办的案件量多质优。庭审前他认真看阅卷宗材料,熟悉基本案情,把握审理角度和方向;庭审中他依法律、讲事实、摆道理,耐心引导当事人举证、质证、认证,仔细甄别证据材料、评析诉辩意见、推敲法律适用,审慎判断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抽丝剥茧般解开事实迷雾,依法进行裁判;庭审后又细心释法答疑、耐心调解,对于赡养纠纷、邻里纠纷等案件适时登门回访,以防矛盾纠纷反弹,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而案件一旦进入执行程序,他在了解案情后立即采取执行措施,确保权利人的权益最大限度得以实现。正因他的严谨细致,三寸判笔下,他审理了4000余件民商事案件,执行了近千件执行案件,无一因主观原因而改判、发回重审,书写了法院人的专业荣光,维护了法律尊严,捍卫了司法权威。

 
伟民,伟民,一心为民,几十年前,他第一次穿上法袍,坐上审判席,手执法槌,面对当事人焦灼、期盼的眼神,有着些许紧张。而今坐在审判席上的他在熠熠国徽之下,身披法袍,自有风骨气自凛,不怒而威,手持法律之利剑,用铁肩担正义,用无私铸法魂,如同默默守卫天平的工匠,顺着年轮的足迹一刀一刀刻凿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法官形象,而在这公正司法的“来路归途”中,他自己也成了“有故事的人”,必将继续传播法院声音,传递司法力量,弘扬法治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法制宣传
  • 著名法学家应松年:大部分乡镇街道不宜赋予行政处罚权
  • 袁曙宏: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 何某强奸案
  • 三清山“巨蟒峰”损毁案维持原判
  • 2020涉高空抛物坠物5大民事纠纷典型案例!
  • 行政诉讼:一例因投诉举报从事中医治疗,遭到行政处罚的案例分析
  • 北方网:法学专家齐聚天大共议绿色民法典的理念与实践
最新公告
最新公告